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大關鎮:“四鏈”驅動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時間:2024-12-0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桐城市大關鎮不斷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在“暢通村企‘聯姻’對接鏈、延伸黨群‘同心’服務鏈、激活內生‘造血’動力鏈、建立融合‘抱團’發展鏈”上做文章,以“四鏈驅動”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2023年,全鎮2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2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00萬元,12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68.7萬元。
當好產業媒婆,暢通村企“聯姻”對接鏈
該鎮心貼心找準資源。每季度專題研究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將優質的企業資源、部門單位的政策資源、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源向村級通報、推廣,為村企產業合作牽線搭橋,今年以來,推介各類資源52條,達成村企合作項目13個,全域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其中組建村級勞務公司11家,承接項目2個。實打實推介項目。組織農經、財政、資規等部門,對各村集體經濟現狀、資源優勢、項目情況等進行研判,梳理組織基礎好、市場前景好、有合作需求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實行“揭榜招賢”,向企業或能人推介,實現資源盤活和效能提升。臺莊村推進蛋鴨籠養示范區基地建設,爭取桐城市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450萬元,用于建設蛋鴨籠養標準化廠房,招引本地龍頭企業誠友蛋品有限公司參與村企合作,既助力本鎮農業主導產業提質煥新,又帶動周邊近200人就業,為村集體增收約20萬元。面對面對接服務。把鄉賢請回來,舉辦“我的家鄉我建設”鄉賢面對面對接活動,誠邀在外精英齊聚家鄉、暢聊發展,精選一批優質市場主體及產業項目進行集中推介,推進村級組織和企業自由對接。讓干部走出去,發揮大關鎮在外創業能人多、鄉賢人脈資源廣的優勢,由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等組成專班,每月赴外開展“雙招雙引”,收集招商線索,推動項目落地。小關村通過登門拜訪,引進舒城縣鴻峻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3萬元。
當好發展參謀,延伸黨群“同心”服務鏈
該鎮創新治理機制優環境。堅持優化發展環境,推廣基層治理“高擺經驗”,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通過“黨支部+網格長”讓網格真管事,“老黨員+新鄉賢”讓五老能調事,“積分制+閉環法”讓支部善說事,“議事會+公開欄”讓群眾能議事。推行“村民小組議事會”制度,村級黨組織領導和保障村民小組議事會開展活動,每季度召開一次村民小組議事會,鎮村黨組織分別派員參加并給予指導,建立“學、說、議、干、評”五項議事流程,形成民事民說、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良好氛圍,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開出問題“診單”促發展。建立包片指導制度,由鎮分工村干部牽頭,組織、紀檢、農業、林業、水利、財政等部門抽調專人組建指導組,重點圍繞思路不清、隊伍不優、氛圍不活等問題逐村開展調研,因村施策推進問題整改、指導產業規劃,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23個,起底9個集體經濟合同問題,規范合同簽訂、履約,確保合同依法依規、集體資產資源收益最大化,保障農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當好育苗園丁,激活內生“造血”動力鏈
該鎮著力培育“土特產”。以做強農產品加工為目標,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加強農產品品牌培育,大關水碗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大關茶干入選縣級非遺項目,桐城老酒通過“食安安徽”品牌認證。以大成油茶種植合作社為主的油茶深加工主體,已種植油茶約6700畝,茶油年產量約400噸。以安徽誠友蛋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蛋品加工企業存欄蛋鴨約30萬羽,年產鮮蛋7000余噸,主導產品松花蛋、咸蛋年加工量超2萬噸。桐城市邢河精米有限公司所產的 “茅草堰”大米,年均產量1100噸,產值1500余萬元,帶動400余戶農戶就業。著力培育“新農人”。整合禾興田間學校、明月灣產學研用實踐基地、蛋鴨產業協會、麻山村農產品直播基地等資源,為農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促進、農村電商培訓等服務,每年培訓學員5000余人次,已培育自主創業、帶動就業的新農人300余人次,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著力培育“領頭雁”。堅決扛起“書記抓、抓書記”的主體責任,把破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同基層黨建“書記項目”相結合,統籌謀劃了銳旭智慧農業產業示范項目等一批產業發展類“書記項目”,有力帶動了產業振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搭建村黨組織書記實訓平臺——“頭雁講堂”,采取“書記講、大家談、聽眾評、跟進做”等方式,讓各村相互借鑒、比學趕超、共同提高,同時安排外出學習“取經”,讓“領頭雁”將先進地區的好經驗轉變成自身發展的真本領。
當好合作使者,建立融合“抱團”發展鏈
該鎮推廣“飛地抱團”模式。堅持建設主體聯合、資源要素整合、發展項目抱團,通過在鎮區協調26畝工業用地作為“飛地”,破解山區村交通偏僻、缺項目用地的困境,整合1295萬元中央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用于興建農民工創業園項目,破解資金分散、單打獨斗的短板,建成標準化廠房8800平方米,完善附屬設施,成功吸引桐國味道入駐,致力于蛋鴨產業鏈延伸,實現了8個村村均年增收8.926萬元?!帮w地抱團”模式推廣以來,累計實施項目3個,整合財政資金1825萬元,建設標準化廠房1.362萬平方米,整體帶動村均增收6.6萬元。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產業聯盟+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將企業、村莊、農戶和市場連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打造水禽羽絨產業園,推進龍頭帶動、村企合作、村村合作,采取訂單養殖、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將村莊的土地、勞動力、閑置廠房等資源,與企業的技術、管理、銷售、再加工等要素深度結合,促成多個村級合作社與企業達成合作關系,有效解決合作社發展能力偏弱、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力強村富民。 (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