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偉大祖國?共建幸福文都】山鄉高擎“振興之燈”
時間:2024-10-22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我的老家在黃甲鎮,地處深山區,山清水秀茶葉好。作為一名老茶客,雖然兄弟姐妹都已在城里安家,但每年春茶采摘季,我還是回老家看看。
前年茶季,我賞著如畫春景,乘車到老家——胡屋組。站在路邊,遠眺群山,滿眼是映山紅、野櫻桃、桐籽花,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花,一眼望不到邊的青綠中,呈現出別樣的春山圖。微風拂過臉頰,空氣又香又甜。
近觀身旁,家家門前,像剛被春雨洗過一樣干凈。路邊,幾根筆直的高桿子,從土里長出來,上面是太陽能感光板?!昂?,架路燈了嘛!”我驚喜道。迎我的弟妹接過話茬:“去年架的,老新合村八個村民組一起架的?,F在好多了,晚上外面亮堂堂的,忙時可以做很多事。茶季里,衣服都是晚上下河洗,省了不少時間。閑時晚上串門,也不用摸黑了?!碑斕?,我住在老家。晚上,村莊里燈火通明、亮如白晝。請來的摘茶工借著路燈的光,三三兩兩結伴下河,村莊里像過年一樣熱鬧。
小山村,有路燈,這是我兒時做夢都不敢想的美事。我清楚記得,小時候,沒有月亮的夜晚,室外伸手不見五指,室內全靠煤油燈照明,一般人家,有一盞像樣的煤油臺燈就算不錯了。我家早先僅一盞沒有玻璃罩的煤油臺燈。晚飯后,母親洗好碗,我們將火光微紅、亮小如豆的燈,小心翼翼地用手護著小火苗,輕輕移動腳步往飯桌上端,往往還被風吹得晃來晃去,一不小心燈火被扼殺,又得重新找火柴點燃。好不容易送到桌上,姊妹們一方坐一個,就著昏暗的光寫作業。后來有了玻璃燈罩,可以擋風,我們好開心,用廢紙把燈罩擦得锃光瓦亮,讓這盞燈來照亮希望。父親還用廢棄的墨水瓶自制小燈,鄰居家也一樣,用這種小燈,解決照明問題。
父輩們有事要走夜路,解決照明問題是件難事。印象里,除了月光,晚上出門,最早父親用破成幾瓣的干青桐桿子,幾根捆在一起點燃,高擎手中,我們稱之為“火把”。后來,大家買得起手電筒了,一束光可以照亮一個班,出門看電影,“前照一,后照七”,不必再擎火把。
改革開放后,一群電力工作者頂烈日冒風雨,加班加點,讓家鄉全部通了電,家家戶戶用上白熾燈,靠煤油燈照明的時代從此終結。
時代大潮涌動,人民生活日益向好。如今,太陽能燈、LED燈等燈具走進千家萬戶,燈具更加節能、環保、高效?,光線更加明亮、舒適,見證了山鄉巨變。
前不久,黃甲鎮三新村干部胡啟兵告訴我:“近年實施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早已讓整個三新村實現亮化工程全覆蓋,全村干群都鉚足勁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城里人想回鄉下老家享受舒適生活的日子不遠啦!”
我想,新中國成立75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出臺的惠民政策,不就是一盞盞照亮人心的明燈嗎?它不僅溫暖民心,也催人奮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彭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