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桐城:“萬企興萬村”拓寬“村企民”共富路
時間:2024-10-09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今年45歲的大關鎮臺莊村村民王琴在誠信蛋品合作社的扶持下,養了2400多只蛋鴨。“合作社常年提供技術指導,幫我解決銷售問題,如今在家養蛋鴨,收入比外出務工強多了。”臺莊村通過“誠友公司+誠信蛋品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做到了蛋鴨有人養、技術有人幫、蛋鴨有人收,成為遠近聞名的蛋鴨養殖專業村。“萬企興萬村”扎根臺莊,100多戶鴨農因此穩定增收致富。
近年來,桐城市聚焦鄉村全面振興,精準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通過村企合作共建,激活農村經濟,實現興業富民、村企共贏,拓寬了“村企民”共富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1家民營企業(商會、協會)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實施“興村”項目253個,涉及全市111個村(含26個脫貧村),創建安慶市示范項目2個、桐城市示范項目8個,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活用“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農業大縣,桐城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9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20家、安慶市級79家;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20家,其中省級聯合體14家。桐城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度參與村企共建,用活鄉村資源,發揮聯農帶農效益。桐城市三想家庭農場有限公司在呂亭鎮雙聯村整村流轉耕地4169.24畝,并實施耕地整治、水資源整村調配,增加了種植收益,每年向當地群眾支付勞務報酬73.8萬元、向村集體分紅30.8萬元,有力帶動了強村富民。與此同時,各類農業企業大力推進品牌化運營和管理,全力打造特色農產品示范供應基地。藻青山黑豬肉、誠友蛋品、谷益農菌菇等一批名優產品相繼涌現,不僅提升了桐城“土特產”的市場競爭力,還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緊跟“市場”,培育新業態。對接合作的村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因地因村發展適宜產業。文昌街道汪洋村適宜發展旅游業,今年招商引進湖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投資1.1億元打造旅游項目,布局民宿、共享小院、山頂咖啡、美食餐廳、房車基地、共享直播間、農產品展銷中心等多種業態,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相關部門著力推動農業與電商物流、直播帶貨等新業態緊密結合,9家快遞公司全面參與農村電商建設,使得全市198個村均實現物流快達,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的物流渠道全面打通。桐城農夫商城電商公司初步建成“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農場)+網絡平臺+配送中心+電商服務站”電商產業鏈,2023年實現網上銷售額2007.8萬元、農產品上行達587萬元。
科技強農,彰顯示范效應。桐城注重發揮農業科技型企業的“強農”效應,示范帶動村級產業發展。招商引進的銳旭智慧農業在文昌街道石河村流轉土地128畝,建設智能溫室大棚,種植西紅柿、辣椒、黃瓜等果蔬,產值是傳統種植大棚的6至8倍,為當地發展智慧農業樹立了標桿。截至目前,桐城市已建成設施農業示范園區5個,為智慧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其中范崗鎮楊安村先后榮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關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