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范崗鎮:多元開發村級“三資” 村集體“錢力”大增
時間:2023-09-1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無人機在聯合村“大托管”田塊開展飛防作業。
今年上半年,范崗鎮已有1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質效持續向好。這得益于范崗鎮一直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學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全面激活村集體經濟的自身“造血功能”。
探索抱團發展,凝聚發展合力。該鎮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嵌入到產業發展之中,形成“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發展格局,變“各自為戰”為“抱團增效”。聯合村以“書記項目”為抓手,探索土地集約經營,率先在全鎮實施農業生產“大托管”,以村黨支部為載體,將土地統一流轉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引進安徽桐城農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合作社簽約,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集中托管3200畝土地,涉及26個村民組,服務農戶705戶,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5萬余元,村民收入年增長累計20萬元,有效激發出土地“錢”力。瀝崗村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領辦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入股221萬元,原米廠法人入股170萬元,共投入資金391萬元創辦范瀝香米業有限公司,合作社股份占比51%,目前范瀝香米業公司運營良好,村集體每年能增收30萬余元。
盤活閑置“三資”,培育富民產業。該鎮引導各村(社區)盤點“三資”家底,清點村集體所有的閑置辦公樓、校舍、廠房等各類集體存量資產,通過租賃、聯營等方式,讓大量閑置低效的資源變成能交易、能變現、能增收的發展資產,壯大村集體經濟。石井鋪村將原石龍小學閑置校舍打造成“農村大食堂”,以之為圓心,打造集農業生產、旅游觀光、養老服務、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全面帶動強村富民。新聯村盤活村舊粉房廠址建設用地,爭取資金159萬元新建一座1300平方米的農產品紙箱生產基地,與現有2座標準化廠房配套建成小型產業園,逐步形成“三公里”就業圈,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0萬元,并帶動15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鐵鋪村盤活30畝低效用地,建成黑木耳種植基地,發展黑木耳種植產業鏈,預計今年10月份可采摘鮮耳,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20萬元,并帶動村民務工增收。
推動“雙招雙引”,村企互利共贏。該鎮聚焦強化“雙招雙引”,完善村級公共基礎設施,優化營商環境,通過招商隊伍牽線搭橋,打通村企雙向對接渠道,以組織共建、產業共育、資源共享等方式,推動構建“村企互利共同體”。立足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的優勢,該鎮黨委精準推動凱盛桐城現代智慧農業有限公司落戶楊安村,建設桐城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引導村企雙方組建聯合黨支部,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土地、勞務、資金、技術等資源優勢互補。目前,桐城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為附近各村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為楊安村村集體經濟帶來100萬元的年收益。依托該產業園地輻帶動,楊安村因勢利導,打造瓜蔞基地、富鋅香米基地,楊安村也在申報“2023年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努力成為桐城村企共建的樣板。(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