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是否意味著我國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狀態?權威專家解讀
時間:2022-12-28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政策
——權威專家解讀新冠病毒感染實行“乙類乙管”
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將于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國開始實施嚴格的傳染病甲類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執行“乙類甲管”已近3年的調控政策,此次為何調整為“乙類乙管”?政策調整的主要依據是什么?調整是否意味著防控力度降低?調整之后會帶來哪些改變?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特邀權威專家、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第一時間回應公眾關切。
問: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答:分類管理一直是我國傳染病防控的策略,一直實行動態調整,依法科學管理一直是我國應對傳染病的基本原則。
當前,我國法定傳染病共有40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7種,丙類11種。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其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丙類傳染病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將傳染病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要具備相關條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據對病原體、疾病的性質和危害性的認識,根據人群免疫力和衛生健康系統的抵抗力,根據疫情現狀和未來走向,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決策。
從法理依據來看,當一種傳染病可能對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時,國家可以對公民和社會采取高強度的干預措施。但是當傳染病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減弱,對于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減輕時,國家就應當動態調整干預措施的強度,保證傳染病防控措施因時因勢優化調整。
當新發傳染病出現時,由于對其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征缺乏認識,其傳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變異特征尚不清晰,為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國自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應對以來,有效經驗做法是第一時間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但實施甲類傳染病管控措施。但隨著對疾病及病原體流行規律研究與認識的不斷深入,臨床治療手段、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積累,曾采取“乙類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回歸乙類傳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則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類傳染病監測管理。
問:有網民認為,這種調整意味著防控力度降低,將使疫情更快更大范圍傳播,會這樣嗎?疫情防控今后的重點是什么?
答:調整后,將在感染者與密接人員隔離、疫區封鎖、交通衛生檢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乙類傳染病,對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一般不再進行嚴格的隔離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調整初期可能會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繼而引發藥品供應不足、公眾恐慌等現象,為此,我們積極針對這些風險準備應對方案,保障調整的平穩過渡。
當前,我們需將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上來,工作目標是保健康、防重癥,確保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平穩有序。特別需要關注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人群等重癥高風險人群的疫苗接種、個人防護和感染后的及時救治,最大限度減少重癥和病亡。
為有效防范風險,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強疫苗接種,特別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接種。二是加強藥品供應保障。三是通過在線健康咨詢、合理用藥科普等,鼓勵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優先選擇居家隔離治療。四是完善醫療機構分級診療機制,優化配置醫療資源,加強基層診療能力建設,統籌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工作,盡最大可能不影響正常醫療服務。五是做好風險溝通,面向公眾加強宣傳倡導。圍繞健康監測、個人防護、居家合理用藥、垃圾棄置等方面給出建議,幫助公眾了解如何用藥、何時就醫以及去哪里就醫等具體問題,促成公眾理性和以平常心應對新冠疫情。六是關心關愛醫務人員、維持社會經濟日常運行的人員,合理安排工作。七是加強病毒變異、疾病嚴重性、醫療資源使用情況的監測,盡量避免發生醫療資源擠兌。
問:當前,病毒變異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政策調整之后,是否意味著我國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的狀態?
答: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基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后引起重癥、死亡等情況,以及國際上疫情形勢變化作出的決定,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疫情防控的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株的新特點,高效地利用防控資源,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續流行。國內疫情總體處于快速上升階段,受各地人群流動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的差異,各地迎來疫情流行高峰時間會有所差別,未來一段時間各地將陸續面臨疫情流行的壓力。一方面,政府部門、衛生健康系統等將會按照法律規定和職責要求,繼續做好相關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計地降低重癥、減少病亡,維護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特別需要公眾做好個人防護,繼續配合落實相關防控措施,減少流動和聚集,降低短期內流行高峰帶來的對醫療資源的沖擊。
問:為什么說我們已經具備了調整為“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
答: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作出的決策。應該說,當前人類對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藥物供給,以及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等,都為這次調整創造了條件。近3年的抗疫工作,也為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致病性明顯減弱。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關切變異株顯著減弱。
二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得到普及。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4億多劑次,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
三是醫療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完善分級診療救治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增設發熱門診,增加定點醫院重癥病床、ICU以及相關救治設備與物資,統籌實現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
四是我國已具備包括中藥、西藥在內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生產和供給能力。
五是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自我保護能力逐漸提高。隨著《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的發布、居家治療常用藥的普及,在醫務人員指導下,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可居家進行健康監測和對癥處置。
政策調整后,我們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別需要關注病毒變異監測、醫療資源使用情況監測,切實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癥、減少死亡等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積極防范風險
——權威專家解讀新冠病毒感染實行“乙類乙管”
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么?防控措施帶來哪些改變?如何有效防范調整后可能出現的風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邀請權威專家——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進行了解讀。
問:我國的甲乙丙類法定傳染病主要依據什么標準劃分的?目前,甲類和“乙類甲管”的傳染病有哪幾種?
雷正龍: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發生時的危害程度,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現行法定傳染病病種共40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7種、丙類11種。目前,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乙類甲管”的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2種。
問:“乙類甲管”傳染病與“乙類乙管”傳染病在防控措施方面的主要不同點何在?
雷正龍:在疫情防控方面,“乙類甲管”與“乙類乙管”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報告時限方面。對于“乙類甲管”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應在發現后2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對“乙類乙管”傳染病,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
二是隔離措施方面。“乙類甲管”傳染病對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攜帶者進行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攜帶者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乙類乙管”傳染病根據病情需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三是區域管理方面。對已經發生甲類(包括“乙類甲管”)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可以采取隔離措施;對于甲、乙類傳染病發生暴發流行時,可以采取限制聚集性活動、停工、停業、停課、封鎖疫區等緊急措施。
四是交通衛生檢疫方面。發生甲類(包括“乙類甲管”)傳染病時,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乙類乙管”傳染病不實施該措施。
問: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么?調整后會出現哪些風險?如何有效防范?
雷正龍:根據傳染病防治法有關條款規定,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經國務院批準后予以公布、實施。
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回歸“乙類乙管”可能會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調整后由于不對傳染源及密接人員采取隔離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二是短時間內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將明顯增加就醫需求,同時醫務人員自身感染將導致醫療服務供給減少,因此調整初期部分地區將可能出現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現象。三是調整初期,部分公眾對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現焦慮情緒,擔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為此,將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確保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平穩實施。一是加強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識,倡導做好個人防護,堅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衛生習慣,幫助公眾合理用藥、正確就醫,保持平和心態、樂觀心情。二是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提前做好醫療資源準備,統籌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完善分級分類診療機制。三是加強藥物供應保障。做好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相關中藥、對癥治療藥物、抗病毒藥物、抗原檢測試劑等準備,通過各種途徑及方式,滿足居民購藥用藥需求。
問:調整后在疫情防控方面,政府責任是否有變化?各部門是否還有責任?
雷正龍:我國的疫情防控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圍繞“保健康、防重癥”采取相應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各有關部門繼續分工負責、協調配合,重點推進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二是完善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相關藥品和檢測試劑準備,三是加大醫療資源建設完善和建立分級分類診療機制,四是完善人群核酸和抗原檢測策略,五是做好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和分類分級健康服務,六是強化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防控,七是強化疫情監測,八是做好信息發布和宣傳教育。各行業主管部門也將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加強督促指導,積極穩妥推進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各項措施。
問:政策調整后,個人如何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許文波:一是個人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堅持規律作息、鍛煉身體、健康飲食、保持良好心態等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應當注意自身防護,勤洗手、遵守咳嗽禮儀、文明用餐;保持居室整潔,常通風,清潔為主,必要時使用消毒劑;前往人群聚集場所時應規范佩戴口罩。
三是可適當儲備相關藥物,在出現疑似新冠癥狀后,可先進行自我抗原檢測,若結果為陽性,且癥狀較輕時,可居家治療;若出現癥狀加重趨勢,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四是新冠病毒檢測陽性或具有發熱、呼吸道感染等癥狀,應盡量避免外出。老年人、具有基礎性疾病重癥高風險人群、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盡量不外出。
問:政策調整后,如何有效地保護老年人、孕婦、兒童等脆弱人群?
許文波:一是老年人、嚴重基礎病患者、孕婦、兒童等脆弱群體首先要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規范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通風不良的場所,如必須前往,要全程規范佩戴口罩。居室要經常通風,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接收快遞等物品做好個人防護和適度外表消毒。
二是符合疫苗接種要求的,應當盡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尤其是60歲以上、有基礎性疾病等重癥高風險人群,應接盡接、應接早接,對保護自身健康極其重要。
三是盡可能減少老年人、孕婦、嚴重基礎病患者、兒童等脆弱群體的感染機會,若家庭同住人員中出現感染者,居家治療期間可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內,避免與相關人員接觸。
四是社區摸清老年人、孕婦等脆弱人群群體底數,關注相關人員用藥及治療需求,為其提供必要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
五是社區和家人關心關愛脆弱群體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愉悅心情,適量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問:實行“乙類乙管”后,新冠疫情監測、數據收集、報告和發布要求有哪些變化?
李群: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傳染病后,疾病監測、報告和對外發布等工作,也要做出一些調整:
一是調整公布內容。保留確診病例、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觸者相關信息。
二是調整公布頻次,根據疫情變化情況進行調整,最終調整為每月一次。
三是調整監測內容。將前期以每一個病例為重點的監測,調整為以疫情趨勢、重點人群為重點的監測,在繼續做好傳染病網絡直報的基礎上,開展醫療機構和社區人群哨點監測等多種形式的監測,加強病毒變異監測,相關監測結果將在中國疾控中心網站上公布。
問:是否有可能再進一步將新冠病毒感染降至丙類傳染病?從乙類降至丙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李群:根據傳染病傳播方式、傳播速度、流行強度以及對人體健康、對社會危害程度的不同,傳染病防治法將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丙類傳染病通常是一些常見、多發的傳染病,像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手足口病等共11種。對這類傳染病防控重點是關注其流行趨勢,控制暴發流行。
是否進一步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丙類傳染病,取決于它的危害程度,需要持續監測疾病發病情況和病毒變異情況,有了充分依據后,經過科學評估,再考慮是否從乙類調整至丙類。一般來說,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病毒毒株較為穩定,毒力致病力最好能進一步降低;二是對疾病的認識更加全面、系統,預防和治療手段更加成熟;三是群眾對疾病風險有更為充分的認知,個人防護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尚需一定時間去觀察研究,積累更多科學數據進行評估。
問:政策調整后,疫情應對組織體系、應對體制是否會相應地進行調整?群防群控、聯防聯控是否還會堅持?
李群: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疫情應對的組織體系、工作機制一直在根據全球疫情形勢變化和病毒變異情況,并結合我國疫情防控實踐,因時因勢因地進行優化、調整、完善。此次調整后,各地可以根據防控工作需要和防控措施實施效果,深入研究論證,繼續優化、調整、完善疫情應對的組織體系、應對機制,以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群防群控、聯防聯控一直是我國應對各類傳染病疫情的成功經驗總結。今后仍要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持續關注國際國內疫情形勢變化,持續開展病毒變異監測和分析研判,持續優化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用好群防群控、聯防聯控這一重要法寶。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