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為桐城進軍“全省十強”護航
時間:2022-12-15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等要求,為開創應急管理事業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立足桐城應急管理工作實際,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持續提升自然災害防治水平,為桐城進軍“全省十強”貢獻應急力量。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少數企業為降低經營成本,容易出現設備檢修不及時、生產機器過度使用、安全生產經費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人員更換頻繁等現象;少數地方、部門和單位“紅線”意識、“底線”思維有所松懈,“重發展,輕安全”的傾向抬頭,這些跡象表明:我市安全生產仍處于爬坡過坎期,越是這種時候,越要繃緊安全這根弦,須臾不能放松安全監管,越要強化主體責任落實,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
守好紅線,穩住安全生產基本盤。抓安全就是抓發展,保安全就是保民生。責任落實是抓安全生產的核心,各部門、各單位、各企業都應當嚴格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以最嚴的監管、最硬的舉措、“零容忍”的態度筑牢安全防護網,全方位、全領域消除安全隱患。要聚焦重點領域,深入隱患排查治理,強化“隱患即是事故”理念,推進全覆蓋、無盲區的拉網式大檢查,保持安全監管高壓態勢。要精準執法處罰,緊盯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堵點、難點、弱點,推廣執法檢查專家指導服務機制,做到執法與教育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結合。要嚴肅責任追究,落實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責任人員未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確保事故查處責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夯實應急管理基礎,一體提升“防”“救”能力。桐城的區位和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我市易發洪澇災害,尤其是面積廣、人口多、經濟基礎較差的農村地區,仍是我市防災減災工作的薄弱環節。要完善風險監測體系。監測預警是提高風險防范能力、減輕災害損失的首要環節,要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專業優勢,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堅持“人防+技防”,健全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構建涵蓋應急、氣象、水利、地質等部門的極端天氣聯合應對機制,提高預測預判和災害防御能力;強化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打通監測預警的“最后一公里”,以“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的要求,及時做好人員轉移避險。夯實防汛抗旱工作根基,堅持防汛抗旱、減災救災兩手抓、兩手硬,時刻為防大汛、抗大旱、搶大險、救大災做足準備。要繃緊森林防火弦。著力從嚴格火源管控、加大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強化應急備戰三個方向,全流程抓牢森林防滅火工作。要從“源頭”抓起,抓好重點節日及防火戒嚴期的防火措施落實,拒火種于林外;要從“預防”嚴起,充分發揮巡邏隊和護林員的作用,加大巡查力度和頻率,建強防火隊伍,完善防火基礎設施,切實把森林火警消滅在萌芽狀態。2022年,我市森林消防及綜合救援專業隊伍建設持續推進,我們將進一步推進人員招錄工作,強化物資儲備,加強撲火技能和安全知識培訓,確保應急隊伍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了。
強化宣傳引導,構建共治安全格局。推動社會協同治理,構建共治安全格局,離不開全民安全素質的提高。各地各部門要將安全教育納入公民法治和科學常識普及、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中,推進安全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結合應急預案演練,開展群眾性應急技能培訓,切實增強全社會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應急避險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桐城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 潘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