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欄目 > 平安建設在桐城
【市人大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專題調研報告】完善部門協作機制 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時間:2022-12-09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關系國家未來和民族振興,關系千千萬萬家庭的幸福安寧和社會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職責使命和工作要求。桐城市民政局高度重視、關心關愛未成年人群體,通過進村入戶走訪、訪談等方式,廣泛了解情況,聽取多方意見和建議,多角度調研我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展情況。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111925人,其中留守兒童1097人,孤兒17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20人,在校學生79409人。市民政局在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權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
1、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制度。建立了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主任、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桐城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市未保委辦公室設在民政局,承擔組織聯絡和協調等日常工作,聯合多部門先后制定印發了《桐城市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實施辦法》《桐城市未成年人保護重大事項和個案會商制度(試行)》《桐城市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督查工作規程》《桐城市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監護風險評估和處置規范(試行)》,全力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高效運行,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022年4月11日和9月28日,分別針對未成年人特殊個案,市未保委辦公室啟動“1+9+N”會商模式,成員單位結合工作職能逐一討論會商,明確任務分工,形成工作方案,持續追蹤工作實效。
2、強化生活兜底,提升保障水平。建立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全市17名散居孤兒、120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全部納入全國兒童福利系統孤兒保障范疇。今年1至10月,全市共發放孤兒基本生活保障資金 156.22萬元、孤兒助學金26.4萬元。擴大保障范圍。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參照社會散居孤兒保障標準發放基本生活補貼。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重殘、重病和家庭經濟貧困兒童,按照程序納入保障范圍。全市1894名殘疾兒童均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范疇,已發放資金390萬元,為519名困難殘疾兒童發放生活和護理補貼35.5萬元。
3、強化關愛服務,拓展關愛領域。建立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臺賬,督促指導兒童主任完善“2+4+N”走訪機制,暑期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防溺水安全走訪和宣傳教育實現全覆蓋。開設兒童自護課堂,涵蓋預防溺水、預防侵害、預防拐騙等多種內容。搭建關愛服務平臺,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優勢,為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關愛服務,啟動了農村留守兒童牽手行動,印發《桐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牽手行動方案》,市未保委成員單位、鎮(街道)黨員干部廣泛參與關愛行動。
4、強化監護干預,提升監護水平。著力推動形成以家庭監護為主體、以監護支持、監督和干預為補充、以國家監護為兜底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體系。一是完善發現報告機制。充分發揮村(居)兒童主任主動發現報告作用,及時處置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面臨的潛在風險。二是加強部門聯動。主動加強與檢察、婦聯等部門聯動協作,參與檢察院制發《家庭監護督促令》,聯合開展家庭教育。三是完善國家監護。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配齊設施設備和人員,為有需要的困境兒童提供臨時監護。依托安慶市兒童福利院開展長期監護,已成功委托安慶市兒童福利院代為養育1名孤兒與4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具有長期性、反復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現存的主要問題表現在:
1、部門協調聯動機制不健全、工作隊伍薄弱。一是部門之間溝通體制和聯動工作機制還不順暢,未實現有關信息通報共享。二是工作隊伍薄弱。市“未保”辦人員配備力量不足且沒有專職人員。鎮(街道)兒童督導員、村(居)兒童主任均為兼職且流動性大,缺乏專業普法、開展社會工作等能力。
2、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方法不當。一是部分家庭監護職責履行不到位,由于父母離異、外出務工等原因,孩子在缺少父愛和母愛的環境中生活成長,身心健康得不到很好的保護;二是部分父母過分溺愛子女,使子女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極易受到各種不良風氣影響,容易催生失管、涉罪未成年人。
3、未成年人保護社會參與度不高。一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社會參與度不高,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現實需要差距較大。二是全社會法治氛圍不夠濃厚。《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侵害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制度,但多數人并不了解強制報告制度,日常生活中對未成年人造成傷害的行為,被認為是“家務事”。三是政府缺乏統一的協調組織,政策支持不足,社會組織參與范圍有限,志愿者力量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對策
1、完善機制,加強部門聯動。一是強化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市未保委成員單位的分工、協調、銜接機制,充分發揮個案會商、重大事項會商等機制的作用,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相互融合。二是選優配強隊伍,各級各部門安排專人抓細抓牢“未保”工作,“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要專人專崗,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和考核細則,制定兒童主任補助標準,全面落實服務報酬。鼓勵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對于考取相應等級證書的給予不同獎勵,激發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專業水平。三是建立統一高效的強制報告受理處置機制,相關職能部門要對主管行業和領域內的強制報告制度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指導,對不履行強制報告義務又不構成違法犯罪的,支持用紀律和行業管理規范等手段追責。
2、標本兼治,實現國家監護和家庭監護有效銜接。一是發揮社會工作者、社區網格員、兒童主任、兒童之家和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專業優勢,指導未成年人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二是加大對不依法履行家庭監護職責的監護人的懲戒力度,在現有懲戒機制基礎上,考慮將不依法履行家庭監護職責納入治安處罰范圍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中。對因管教不嚴、監護缺位等情況導致未成年人犯罪或受到侵害的,由檢察機關向監護人發出“督促監護令”,并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家庭教育、跟蹤回訪。三是政府要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加強對家庭監護的監督引導,夯實家庭監護主體責任,細化臨時監護和長期監護工作制度,充分發揮國家監護兜底作用,實現二者有效銜接。
3、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熱線,搭建溝通新橋梁。目前未成年人保護熱線由地級市開通,縣級市無需開通。此熱線能為有需要的監護人或者未成年人提供政策法規咨詢、心理疏導與情緒撫慰、個案幫扶與轉介、未成年人生活困難求助、受理侵害未成年人權益事件線索等相關服務,搭建起未成年人、社會各方與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資源之間的新橋梁,但當前保護熱線接聽非常繁瑣。要發揮熱線價值和作用,一要簡化未成年人保護熱線接聽程序,如撥打12345之后,直接按0或者1等其他數字,然后直接轉接到地級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或者未成年人保護辦公室,統一受理線索。二要增強熱線受理質效。培養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和心理咨詢人才,作為能力支撐;建立熱線輔助支持系統,包括專家咨詢團隊、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法律服務、心理服務機構,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維權和幫扶服務。
4、建立平臺,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當前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和社會之間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作用發揮依然存在條塊分割的局限,表現為職能的交叉或空白。急需由地級市牽頭,依托各部門原有未成年人信息管理平臺,整合民政、檢察、公安、司法、教育等部門關于未成年人保護政策和幫扶資源,引入第三方力量,開發適合本地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展的綜合信息共享平臺,推動12345未成年人保護熱線與未成年人綜合保護信息共享平臺有效銜接。建立標準統一、動態更新、一人一檔的兒童信息臺賬,搭建常態跟蹤、個案管理、縱橫聯動的救助保護工作平臺;匯集社會資源、專業力量,形成縱橫聯動的未成人保護工作體系。(桐城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