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專題調研報告】立足司法行政職能 守護“少年的你”
時間:2022-12-09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為做好廣大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服務管理工作,市司法局立足自身職能,積極行動,主動作為,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養、法治意識,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一)、強化保障,全面提升青少年普法成效。
為更好開展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桐城市司法局針對青少年普法工作特點,專門成立了以21名年輕司法干警組成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鋒隊”,并進行專業培訓;開展“青少年法治課”大獎賽活動,以賽促訓,讓每個干警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上”,使人人成為法制宣傳小能手。9名司法干警在全市13所中小學中擔任法治副校長,并深入各校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二)、突出重點,強力推動青少年普法舉措落實
1、深入學校,提升青少年遵紀守法意識。今年以來,以《憲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重點,舉辦法治講座20余場,通過“以案釋法”、“現身說法”,在校園營造良好的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氛圍。同時,充分發揮法律志愿者、法治副校長及法治輔導員的積極作用,為建設平安校園保駕護航。
2、深入社區,延伸青少年法制宣傳。通過開展司法干警、律師進社區等活動,為廣大青少年的家長們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咨詢,提高家長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鞏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法治宣傳教育網絡,真正取得了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的效果。同時,為豐富法治宣傳教育手段,我們與市文旅體局、市電影公司合作,以電影下鄉為載體,寒暑假期間在社區、鄉村中心廣場等播放青少年法制宣傳微電影,讓廣大青少年在娛樂中學法、懂法、尊法、守法。
3、貼近青少年,關愛留守兒童。市司法局重點關注留守青少年問題。市司法局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鋒隊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先后前往孔城、大關、龍眠等地,進村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活動小組不僅為留守兒童送上生活學習用品,還根據其家庭環境、生活環境、教育環境,以說故事的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
(三)、立足職能,提升青少年法律服務管理工作
1、應援盡援,護航未成年人維權。健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便捷服務機制,在各鎮(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法律援助中心設立“青少年維權崗”,同時在團桐城市委設立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市特教學校設立了“您有急難愁盼,我來法律援助”維權工作站;對涉及青少年的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案件,指派素質高、業務強的律師優先辦理,暢通服務渠道,細化辦案措施,確保青少年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七五”普法(2016-2020)期間,我們辦理未成年人維權案232件。今年以來,我們共辦理57件,極大維護了青少年合法權益。
2、應管盡管,落實“個性化矯正”。目前我市有2名未成年人矯正對象,社區矯正局針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制定了“個性化矯正”措施,同時對于未成年矯正對象單獨設立管教場所。一是嚴格保密信息,保護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身份,矯正檔案嚴格保密,單獨存放,一律不對外公開;二是突出個性矯正,針對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年齡、心理特點、身心發育需要、犯罪特點等特殊情況,對其進行評估,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矯正計劃及矯正方案,并在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嚴格掌控矯正對象的思想和行為動態,根據情況變化所需,調整矯正計劃和矯正內容;三是注重教育感化,針對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比較嚴重的特點,側重于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輔導;四是嚴格管理,提高社區矯正的監管質量和效率,提高家長的監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更好地發揮家庭的幫教作用。
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現存的問題及原因
1、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普法工作存在表面化現象。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離不開社會、學校和家庭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使青少年接受全面、系統地法治教育。據統計,普法教育課程在全市中小學開設不均衡,課時、教材和教師沒有嚴格落實相關政策,存在表面化現象以及普及率低、覆蓋面窄的現象,因此,法治教育工作收效不明顯。同時,家庭環境也是影響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因素,父母對子女的法律意識甚至是道德品質的影響是深遠的。當前社會上還存在急功近利等不良現象,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從而沖淡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2、法治教育內容單一、缺乏創新性。在進行普法教育和普法宣傳過程中,法律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層次不同、普法方式較為單一,某些內容枯燥乏味且缺乏創新性,不能滿足當前青少年對法治宣傳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現在:有些法律工作者接觸新媒體的深度不夠,不能將互聯網技術同普法教育有機結合,從而影響了普法教育效果。
3、普法教育對象未真正實現“全覆蓋”。諸多法治教育活動主要針對在校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對于管理相對松散的職業學校學生及畢業未就業的學生群體等,普法教育不夠到位,缺少必要的教育與引導。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和對策
1、統一思想認識,建立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責任單”。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會、學校、家庭和未成年人自身,因此,減少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只有堅持“黨政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家庭、學校、社會廣泛參與”,一手抓提高未成年人的自身素質,一手抓改善外部環境,消除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土壤和條件,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要充分協調各部門,落實工作責任清單,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筑牢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防控網”。
2、提升法治宣傳效果,為未成年人打好“預防針”。一是積極創新普法工作方法,在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微信平臺等,開展好網上宣傳教育;二是拓展普法宣傳陣地,在注重學校法治宣傳教育的前提下,推進法治宣傳進社區、進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要成為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每個家庭要培育、養成好家風,每位家長都要重言傳身教,同時要做好未成年人的自律教育,避免誤入歧途。
3、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為未成年人撐起“保護傘”。一是讓未成年人享受到優質的點對點法律援助服務;二是強化部門聯動,加強與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聯系,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制,共同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三是完善監督管理,對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案件,由指派的律師全面了解案情,認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動因,加強調查取證,詳細剖析犯罪過程,依法提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意見,提升辯護質量和效果。
4、持續做好社區矯正工作,為“失足”未成年人提供“救生圈”。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同時爭取、動員當事人家長或者其他親屬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做好思想轉變、德行養成等工作,為“失足”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促使“失足”未成年人悔過自新,防止重蹈覆轍。(桐城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