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專題調研報告】保障殘疾未成年人權益 關愛殘疾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時間:2022-12-05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保護他們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而殘疾未成年人作為其中的特殊群體,需要更多關注、倍加呵護。現將我市保護殘疾未成年人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保護殘疾未成年人工作基本現狀
殘疾少年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因身心缺陷,他們需要更多關愛。截至2022年10月27日,我市持證殘疾人20529人,其中0-17歲未成年人411人,約占全部殘疾人口的2%。各類別殘疾未成年人的相應比例為:視力殘疾14人,占3.41%;聽力殘疾41人,占9.98%;言語殘疾9人,占2.19%;肢體殘疾82人,占19.95%;智力殘疾91人,占22.14%;精神殘疾64人,占15.57%;多重殘疾110人,占26.76%。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桐城市殘聯多措并舉,加強與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打好助殘扶殘“組合拳”,全面提升殘疾未成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促進我市殘疾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作出了積極努力。
(一)、擴面提標,開展殘疾兒童康復精準服務
擴大康復救助人員范圍。制定《桐城市困難殘疾人康復實施辦法》,逐步擴大殘疾兒童救助范圍,穩步提升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標準。今年以來,已為237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為34名肢體殘疾兒童裝配假肢(矯形器),26名殘疾兒童適配輔具,有效提升殘疾未成年人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加強康復救助保障力度。與教育、衛健、人社、民政、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動,成立桐城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聯合制定了《桐城市低視力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康復服務協議管理實施細則(試行)》,進一步加強了我市殘疾兒童康復定點機構規范化管理,不斷提升殘疾兒童定點機構服務水平。我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已于今年9月正式啟用,這讓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就近得到及時的康復治療和精準的康復服務,幫助殘疾兒童家庭減輕經濟負擔。提升康復救助服務溫度。將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納入疫情防控重點場所,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定期到康復機構開展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康復訓練檢查,確保康復訓練質量和在訓兒童人身安全,為殘疾兒童創造一個安全的康復訓練環境。豐富殘疾兒童康復內容。今年5月14日啟用桐城市殘疾人心理建設服務中心,定期為殘疾未成年人及其親屬、殘疾人工作者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不斷提升我市殘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針對桐城市特殊少兒康復中心教師、在訓殘疾兒童家長多次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團建系列活動及知識講座等,幫助疏導心理壓力、調節心理狀態。
(二)、切實保障殘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權益
抓好殘疾未成年人學前免費教育和高中及高等教育階段教育政策宣傳落實。推進普通學校未入學殘疾少年兒童的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工作。據統計,我市已注冊學籍的適齡殘疾少年兒童221名,其中,特殊學校就讀112名、普通學校隨班就讀90名、送教上門11名,緩學人數8人,實現殘疾少年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100%。為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殘疾人平等參加高考,市殘聯將考生服務保障擺在突出位置,為7名各類殘障考生參加考試提供了合理便利。
(三)、暢通渠道,維護殘疾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成立殘疾人法律援助服務工作站,為殘疾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借助安慶市1584和桐城市973陽光熱線,多渠道、多角度暢通信息溝通平臺,積極開展殘疾人特別是殘疾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和服務,實時進行政策解答、網絡互動,為殘疾兒童家庭答疑解惑,排憂解難,有效保障了殘疾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四)、抓住節點,加強殘疾預防康復宣傳
市殘聯以全國助殘日、愛耳日、愛眼日等為契機,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殘疾預防等方面的宣傳,引導全社會關注殘疾預防、關愛殘疾未成年人。聯合桐城市衛健委、市疾控中心、市人民醫院等單位,鼓勵熱心公益的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多次組織專家和醫生,為殘疾兒童家長舉辦殘疾預防、康復知識講座,為殘疾兒童進行聽力和視力等方面的篩查、適配個性化輔助器具等。同時,在我市特殊少兒康復中心、市特教學校、市人民醫院等3家殘疾兒童康復定點機構,集中發放護耳、護眼、殘疾預防等知識宣傳冊。
(五)、多措并舉促進殘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建立常態化送溫暖送關愛機制。在春節、“助殘日”、教師節等各類節日期間,市委、市政府領導均深入困難殘疾人家庭、特殊少兒康復中心開展走訪慰問。圍繞“全國助殘日”“愛耳日”“愛眼日”“國際殘疾人日”扎實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廣泛凝聚合力,營造助殘扶殘的良好氛圍。聯手愛心企業扎實開展公益捐贈、聽力驗配、視力篩查、輔具適配等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積極組織殘疾未成年人參加全國殘疾青少年冬奧、冬殘奧作品征集活動,我市推薦的《命運強手》和《我也行》兩幅作品成功入選。我市殘疾少年汪用心參加省第十屆殘疾人藝術匯演,獲全省三等獎的好成績。
二、保護殘疾未成年人工作現存的問題
(一)、殘疾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主動性較低。由于殘疾未成年人的自身生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交往熱情,導致他們性格較為孤僻、社會融入度不高,在很多方面不能與正常的兒童相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因為自身的身體缺陷而變得不愿與他人相處,害怕與人見面,產生自卑心理。即使是能夠自理、能在普通學校跟班學習的殘疾兒童,因在接受、掌握知識的速度較健全兒童困難一些,跟不上全班的教學進度,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二)、殘疾未成年人家庭負擔較重。長期以來,家庭是為殘疾人提供照料、服務和支持的主體,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于殘疾未成年人來說,更需要家庭成員全面、長時間的照料,尤其是智力、精神、肢體殘疾的孩子,生活完全或大部分不能自理,不能單獨在家,有些甚至需要親屬24小時陪護。且兒童時期是殘疾人康復的搶救性和關鍵性時期,家長對殘疾兒童康復的期望較高,很多家長會選擇辭去工作或從事兼職來專職照顧孩子,收入來源減少,進而導致家庭經濟負擔沉重。
(三)、殘疾未成年人融入社會較難。由于目前人們對殘疾兒童的了解不夠深入,尤其部分殘疾兒童的意識、肢體不受控制導致其行為影響到其他人的時候,存在部分輕視、歧視殘疾兒童的現象,殘疾兒童家庭常常要面臨外界的異樣眼光和非議。有時候,殘疾兒童父母出于保護孩子的目的,大部分時間會將殘疾孩子與外界社會進行隔離,限制了他們的社會參與和社會融入。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家庭自我保障功能的下降、殘疾孩子家庭所面臨的經濟和心理負擔,都體現出家庭對社會資源的巨大需求,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殘疾未成年人家庭的困難和需求。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增強政府投入力度,提升殘疾兒童社會保障水平。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殘疾兒童及家庭謀福利。在現有專項救助制度的基礎上,加強部門協作,對殘疾兒童家庭給予特別關注。通過鼓勵家庭成員靈活就業或提供特定就業機會的方式,來提高殘疾兒童家庭的經濟收入,讓其家長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保證殘疾兒童家庭的經濟收入,又能兼顧殘疾兒童的教養問題,且不易造成殘疾兒童家庭的福利依賴。
(二)、提升面向殘疾兒童家庭的專業咨詢、培訓和心理疏導服務。關注殘疾未成年人家庭生活狀況的同時,要加強對殘疾未成年人和家長心理健康的關注,以現有學校、政法機關、殘聯心理咨詢機構為載體,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平臺的作用,常態化做好殘疾未成年人家庭心理解壓工作,幫助殘疾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心和獨立自強意識,解開殘疾未成年人家庭的思想“包袱”。
(三)、推動做好殘疾未成年人融合教育。在殘疾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建議相關部門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推進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的深度融合,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為每個隨班就讀學生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方案要貼近殘疾學生的語言交往能力、智力發展水平、原有知識基礎以及家長參與程度等實際情況,促進殘疾兒童的個性化發展,并相信殘疾兒童具有發展和解決問題的潛質。同時,注意保護隨班就讀孩子的自尊心,通過合適的方式引導并鼓勵殘疾兒童與同伴進行溝通,盡可能多地開展殘疾兒童與朋輩群體的交往活動。這樣既有利于殘疾兒童增強信心,激發其融入集體的積極性,也有助于普通兒童形成助人為樂的品質,讓普通兒童和殘疾兒童伴隨成長、互相促進、可持續地融合。
(四)、提高社會共識,消除對殘疾兒童及家庭的歧視。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給予大眾了解殘疾兒童的的渠道,從而增加對殘疾兒童的了解,消除對殘疾兒童的誤解,提升社會對其包容度。比如各有關職能部門可充分利用“全國愛耳日”“全國愛眼日”“六一兒童節”“全國殘疾預防日”等有關殘疾人或未成年人的節日,倡導“平等、參與、共享”的現代文明社會殘疾人觀,消除對殘疾人的偏見和歧視,形成人人包容、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切實維護殘疾兒童的尊嚴和權利,營造盡己所能、共同幫助殘疾兒童身心康復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桐城市殘疾人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