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做好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
時間:2022-12-05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這些新目標新任務,就是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的行動指南。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是我們每一個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一、履職盡責,提升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在現實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保障發展、保護生態、服務民生、維護權益”和“兩個統一”行使職責,深入推進“多規合一”改革,最大限度提升自然資源利用質量、效益和效率,不斷提升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時,要根據自身工作需要,積極主動學習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領域的新知識、新業務,熟練掌握新技術、新本領,以更加飽滿的狀態、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積極的心態,實現自然資源領域治理能力和水平新的跨越。
二、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認真探索研究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持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大力完善城市功能,促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帶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超前的戰略思維,著眼長遠、把握大勢,堅持把桐城發展放到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進行謀劃,加強與國家和省級戰略規劃的相互銜接,一體推進市鎮兩級國土空間規劃、各類專項規劃以及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推動建立全域統一、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要抓住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新機遇和發力點,在摸清底數、把準方向的基礎上,探索規劃“留白”制度,為未來發展預留彈性空間,千方百計解決城市(鎮)發展空間問題,為桐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支撐。
三、抓好生態保護修復,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在保障發展方面,要堅持節約集約用地,不斷提高用地服務保障水平。一是用好增量,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對綠色環保、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項目和省、市重點工程項目用地,要堅決應保盡保;對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等國家限制或禁止發展的產業項目,堅決不予供地。二是盤活存量,深入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和低效工業土地清理處置專項行動,大力開展“騰籠換鳥”工程,以“畝均論英雄”逼出土地含金量,穩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為城市建設提供堅強的用地保障。三是全力抓好節約集約用地。落實好“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工作,大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以及閑散土地盤活利用。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強化自然資源保護力度,持續加大耕地、林地、濕地等資源保護力度,嚴厲打擊私挖濫采、“大棚房”“違建別墅”違法占地、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破壞森林資源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一步落實國土資源執法監管共同責任機制,持續深入推進衛片執法檢查、自然資源例行督查整改等各項工作,始終繃緊自然資源保護“一根弦”,凝聚全民保護資源、共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強烈共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耕地保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堅持耕地利用優先原則,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做到農地農用,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牢牢守住中國人自己的飯碗。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加快推動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進一步鞏固深化綠色礦山生態恢復建設,加強森林資源和濕地保護,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的有形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決心,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保中華民族千秋萬代永續發展。
四、拓展用地空間,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鄉村振興
用好用活省級土地審批權下放的政策利好,高效用好新增指標,推進全域閑置低效用地的清理整治,大力拓展用地空間,堅持“土地跟著項目走”,妥善處理好規劃過渡期內“兩規”一致性問題,有力保障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鏈條、重大產業集群項目用地。主動服務國家、省市以及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做好資源要素保障,拓展“標準地”“標準廠房”、新興產業用地新模式,全方位提高土地要素供給質量和使用效益,推動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用足用好自然資源和規劃政策,推進村莊規劃全覆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修復,助力鄉村振興。結合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摸清全市自然資源家底以及土地現狀分布,并以此為基礎,挖掘全市土地利用潛力,通過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和農村拆舊復墾,堅決守住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紅線,進一步優化鄉村用地布局,改善人居環境,確保人民群眾充分受益,推進農村宜居宜業。
五、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要全面貫徹《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積極推行極簡審批改革,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事務的管理,持續推動不動產登記“零資料辦”“不見面辦”“交房即辦證”,全面提升不動產統一登記效率和服務水平。建立規劃、指標、征地、供地、審批、登記“六維一體”服務體系,推行不見面審批和容缺審查機制,提升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效能,努力實現“征地即供地、拿地即開工”,推進投資項目建設,降低交易成本。始終踐行“一改兩為五做到”,在全系統營造良好的“親清”政商環境,努力為桐城實現進軍“全省十強”、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的發展目標當好排頭兵、作出新貢獻!(作者系桐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 吳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