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小區善治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時間:2021-12-09
來源:
受地理環境制約,老城區“行車難、停車難、居住條件差、活動空間少”等民生問題突出,成為社區治理的堵點和難點。如何解決老城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近年來,桐城市文昌街道建設社區進行了積極有益探索。
有呼必應為居民解難題
前不久,居住在和平南路和平花園小區的居民發現,擋在小區門口的兩根水泥桿不見了,如今道路暢通,出入方便了。
“攔路虎”從什么時候開始“攔路”,沒人記得清,但是它對小區居民出行的影響,居民個個都有意見。
網格員將收集的民意帶到社區,社區立即通過街道找產權單位供電公司。得到的答復是:移一根電線桿涉及一系列線路遷移,沒有100多萬元拿不下來。
“沒有100多萬元拿不下來”的民生堵點,如今拿下了。“你可知道,為了這兩根水泥桿,我們跑了多少路、磨破多少嘴皮?”建設社區黨總支書記吳昊說,如今車輛出入順暢了,居民的心里也順暢了。
“叭叭!叭叭叭——”這是半年前沿河西路常見的堵車場景。并不寬敞的沿河西路,被菜攤和行人堵得嚴嚴實實,路過車輛“陷”在其中,動彈不得。
隨著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原有的和平菜市場滿足不了菜農和市民的需求,沿和平路、農貿巷占道經營現象比較突出。除了占道經營引起的堵車,廢棄的菜葉和剖殺的動物內臟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樣引起居民不滿。“下樓就是賣魚賣蝦的,腥味一時散不掉,家門口的衛生狀況太差了。”住在和平尚城7號、10號、11號樓的業主叫苦不迭。
菜市場需要擴容,需要升級!這是居民的呼聲,也是菜農的呼聲。建設社區黨員干部主動出擊,將社情民意向街道、第十七片區、城管和建設部門反映。經過多方努力,完成了對和平菜市場的升級改造,經營場地由平面改造為立體,攤位面積增加了近一倍,環境衛生有了徹底改觀。
“這里有固定攤位,不用東跑西躲打‘游擊’了。”在和平菜市場,菜農李蘭芬一邊給客戶稱南瓜頭一邊說。
除了菜市場,停車難也是急待解決的民生突出問題。建于2009年的和平尚城小區,停車位嚴重不足,門面承租戶和客戶的車輛常常擠占業主停車位和出行通道,停車難矛盾突出。社區干部將群眾的意見和訴求記在心里,積極尋找停車難破解良策。
和平菜市場建成后,臨時菜市場留下的經營垃圾沒有人清理,異味難聞,附近居民的怨氣很大。社區干部在走訪中發現這一情況,立即向片區報告,協調相關單位清理臨時菜市場內垃圾和拆除雨棚,并將失去菜市交易功能的臨時菜市場,改造成可容納100多輛大小車輛的停車場,既改善了環境衛生,又解決了停車難,一舉兩得。
“現在到和平尚城不怕沒地方停車了,對面就有公共停車場,40分鐘內免費,停一天最多15元,既方便,又實惠。”一位經常到這里辦事的市民說。
建設社區分成五個網格,拼起來的版圖就是一把梳子的形狀。近年來,五個網格充分發揮“梳子”的功能,認真梳理社區治理的難點、堵點,積極想辦法解決,并依托“文都e家”社會治理一體化平臺精細化管理,精準化落實,實現需求在網格發現、問題在網格解決。
干群齊心協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近年來,建設社區選優配強兩委班子,筑強戰斗堡壘;選聘78位黨員任小區單元長、樓棟長,帶動群眾廣泛參與基層治理;健全一系列服務機制,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社區精神文明新風尚。
在南門街修復改造工程啟動中,施工方與居民為拆除雨棚產生矛盾時,居住在南門街的建設社區第二支部第二黨小組組長、老黨員吳玉懷,帶頭拆除自家門口的雨棚,為工程推進起到了榜樣和示范作用。
西橫巷居民高傳興自費幾萬元購買三輪車和影音設備,晚上在大廣場免費為市民放映電影,被評為“桐城好人”;花園小區單元長張菊梅積極參加社區志愿服務,經常帶著孫女參加公益活動,多次被社區評為優秀單元長和優秀志愿者。
每天早中晚三餐飯點,住在南大路2號的張愛芝提著保溫桶,來到南后街添家弄3-7號公租房,為張建英老人送飯,這一送就是10年。
出生于1953年的張建英屬“三無”老人,老有所養便成了難題。住在同一個網格的張愛芝,主動擔負起照料老人的義務。無論大雨傾盆,還是冰天雪地,張愛芝每天堅持為老人送飯。除了一日三餐,張愛芝還負責老人的個人衛生,幫她理發、洗頭洗澡、剪趾甲、洗內衣床單,照顧得無微不至。張愛芝10年如一日,助人為樂,感動了街坊,先后獲得“桐城好人”“安慶好人”和“第四屆桐城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
“現在這邊發傳單和測體溫的人手不夠,請志愿者過來幫幫忙。”網格員吳桂芳在網格微信群里發送語音。不到五分鐘就來了三名大學生志愿者。此后,又陸續有幾名大學生志愿者趕來登記,要求參加志愿服務。
建設社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2016年成立了志愿者服務隊,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志愿服務。目前登記在冊志愿者已達1210人、志愿者服務隊8個。
以人為本打造和諧社區
建設社區位于老城區,轄區老年居民多。針對這一特點,建設社區因地制宜,將治理理念由“管理”為主轉變為“服務”為主,努力打造有溫度的和諧社區,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2019年10月13日凌晨2時,熟睡中的第四網格員魏海英被一陣手機鈴聲驚醒。電話是社區失獨老人方素珍打來的,說是胸悶不舒服。魏海英立即聯系醫生,經檢查,老人身體無恙。原來老人夜里感到孤獨,便想到了網格員,撥通了魏海英的電話。老人身邊無親人,事無巨細都找網格員,把社區當成自己的娘家,把網格員當成自己的親人。
時隔一個多月,方素珍家中來了一批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他們捧著蛋糕、鮮花、水果和蔬菜,在老人家里做了一桌飯,陪老人過72歲生日。戴上生日帽,老人特別開心,一個勁地拉著魏海英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像這樣陪伴、照料失獨、“三無”老人的事,在建設社區數不勝數。多年來,社區工作者視老人為自己的親人,隨時隨地為老人提供點對點貼心服務。他們用真心和耐心幫助老人,經常告訴老人:“不用怕,有事找我,我離你最近。”
“我離你最近”,拉近了社區工作者與居民之間的距離,凝聚了民心。社區里一些老居民,諸如家里燈泡不亮了、晚上狗叫吵人、在哪里能買到輪椅之類的小事,也打電話到社區尋求幫助。
多年來,文昌街道建設社區工作人員用真心、誠心、耐心、熱心、恒心服務于社區居民,努力將社區打造成一個有溫度的社區。(疏澤民 潘月琴)
來源:《安慶日報》 2021.12.08 5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