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全市各級各地扎實開展災后重建
時間:2020-09-04
來源:安慶日報9月4日04版
“因地制宜、搶種補種,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支持受災企業復工復產;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搶回來……”
當下,全市各級各地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及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引導群眾扎實開展災后重建,力爭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搶回來。
8月28日,桐城市雙港鎮潘賽村老高賽排灌站,在設備全面檢修后恢復運行、開機排澇。“終于可以排澇了!等水淹道路露出來,孩子們上學就安全了!”潘賽村黨總支部書記潘國平高興地說。
7月份,菜子湖水位一度超過歷史極值、并長時間超保證水位,使得桐城市內4個萬畝大圩全部“失守”,潘賽村大片農田、房屋、排澇設施被淹,村域主干道被洪水淹沒,村民出行要繞行5公里。
隨著長江水位下降、樅陽閘對江排澇,桐城市沿湖地區迅速開展災后重建。臨近開學,水淹道路仍無法通行,影響孩子們上學、耽誤群眾生產自救,于是潘賽村兩委及時與鎮水利站、供電所對接,抓緊對老高賽排灌站設備進行檢修調試,抓緊排澇、盡快恢復村域主干道交通。
8月31日上午,宿松縣匯口鎮永天圩內三洲村的一處退水田里,村民張愛云頭頂烈日搶種包菜。江水漸退、內澇已盡、生產恢復,張愛云一天也不敢歇。被淹前,這里是她種植的30畝棉花和辣椒。幾天的功夫,她已搶種了10余畝包菜。
永天圩,是宿松縣境內唯一的長江萬畝外護圩,保護耕地面積1.6萬畝。7月6日起,受強降水和長江水位持續上漲影響,永天圩外水位迅速超過保證水位,堤防面臨潰口決堤的威脅。為確保圩內群眾生命財產和堤防安全,7月12日宿松縣對永天圩主動分洪。隨著江水漸退、內澇排卻,該縣組織永天圩內轉移群眾有序返回。“我們及時做到水、電、路三通,組織修復完善灌溉排澇及田間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生產生活,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匯口鎮副鎮長吳少云說。
8月31日,在望江縣華陽鎮磨盤村,洪水圍村的陰霾尚未完全散去,搶種補種、恢復重建工作就被緊鑼密鼓地提上日程。磨盤村位于江調圩內。江調圩是同馬大堤外護圩,首尾與同馬大堤相連,是望江縣境內五千畝以上的圩口之一。7月江調圩外長江水位持續短時上漲,為確保圩內群眾生命安全,望江縣啟動了江調圩蓄水。
為做好災后重建,磨盤村成立專班,主動對接保險公司,逐步落實賠付資金,爭取農業生產自救資金67萬元、應急救災資金225萬元、交通水毀修復項目資金20萬元,開展排澇電費補助、化肥種子補貼、補種搶種改種、災后產業修復等工作,積極組織生產自救。
9月1日天剛見亮,迎江區新洲鄉南木村堂地組村民江功賜,便來到自家玉米地里除草。他身后1米多高的糯玉米長勢喜人,這是他8月上旬補栽的作物。受內澇影響,7月江功賜家的18畝棉花和大豆絕收。為了減少損失,8月上旬內澇排空后他立馬著手改種。
新洲鄉永樂圩內14300畝的土地如同一片中間凹下去的樹葉。持續強降水加之長江水位一路高漲,使得新洲內澇嚴重。8月上旬,隨著江水漸退,洲內轉移出去的1530名群眾陸續返鄉。水退人進,該鄉積極組織農戶生產自救、并著手開展災后重建,這讓新洲生機重現。
目前,該鄉正加快修復圩內道路、溝渠、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謀劃東三灘圩、永樂圩除險加固。新洲排澇站改擴建項目已掛網招標,預計10月初進場施工。該鄉還幫助企業爭取市級農業生產救助資金40余萬元,并牽線搭橋開展銀企對接,目前已走訪企業56次、解決問題31個。
9月2日一早,市高新區山口片還建點(一期)工程建設現場,800多名工人奮戰一線,10余塔吊、近百輛施工車輛緊張作業。然而,就在一個月前,這里還是被洪水包裹、停工停產。
市高新區山口片還建點工程(一期),是高新區山口片開發的“托底”工程,直接影響整個山口片的開發進度。6月15日工程開工,7月就受到連續強降水及長江水位持續走高的影響,通往施工工地的唯一貨運通道被淹、工程一度停工。雨停水退,市高新區管委會全力以赴、全面盤點、全員動員,推進工程建設復工,盡最大努力搶回遲滯工期。
……倒塌房屋178戶457間、損壞房屋6194戶17491間;農作物受災125.7萬畝、田間道路損毀35萬米;水毀公路285條、水毀受損通訊站點1328處……洪災對我市造成了重大損失。洪水漸退,全市各級各地不放過任何一個盲點、不留下任何一個漏洞,迅速開展災后重建。
房屋倒塌,住建部門來托底,全面排查汛期和水災后房屋安全,實行應修盡修、應改盡改。田地被淹,農業部門來應對,2000多名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受災農民和經營大戶生產自救,并協助開展勘災定損理賠、彌補損失。道路水毀,交通部門來解決,迅速搶通修復災毀公路,保障災區交通運輸需求和群眾出行需要。企業受損,經信部門來協助,清理處置受淹物資和產品,對受淹的區域進行消毒,檢修受淹電線電器,確保企業及時恢復生產。通信受損,通信單位全面搶修,目前各站點均已恢復通信。
截至目前,全市農作物受災125.7萬畝,已改補種19.9萬畝;損毀棚舍272個,已修復191個;田間道路損毀35萬米,587處受損橋涵閘正有序組織修復;對死亡家禽、生豬100%無害化處理。
雨已停、水漸退,短板如何補齊、能力如何提升?目前,我市已啟動編制《災后水利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探索“數字應急”新途徑,著力補齊水利短板、增強應對重大災害的能力。
(全媒體記者沈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