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貧困村來了科技特派員
時間:2020-09-01
來源:安慶日報8月31日05版
8月的深山小村蔣潭,處處透著生機盎然的綠意,山上是齊整的茶園,田間是正在抽穗的水稻,地里還有灌滿漿的薏苡……這些欣欣向榮的產業,都是科技特派員齊汪林駐村指導帶來的成效。
蔣潭村是桐城市唐灣鎮的一個省級重點貧困村,過去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占比達70%。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之際,桐城市實施科技扶貧,選派科技特派員服務貧困村,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
43歲的齊汪林是唐灣鎮農技站站長,大學畢業后就回鄉從事農技推廣工作,2018年,他被選派到蔣潭村,作為科技特派員,幫扶發展村級產業。
擁有豐富山場資源的蔣潭村盛產茶葉,且茶葉品質好,但因管理粗放,茶園帶來的收益甚少。齊汪林決定先從盤活村集體的200畝茶園開始,對蔣潭村的茶產業進行“提質、擴量、創牌、增效”。
他引進農業部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項目,在村集體茶園進行示范,引導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實施以來,每年減少施肥投入十幾萬元。同時,引進小型中耕除草機械,既省工省力,又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和產量。此外,他還申請了商標,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證,讓蔣潭村的茶葉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今年,村集體茶園產出干茶2000斤,吸納勞動力就業300余人,發放工資40余萬元,為村集體創收27萬元。蔣潭村的茶葉有了名氣,村里的茶農也跟著受益,該村茶葉比周邊村每斤市場價高出50~100元,全村茶葉收益達到了600萬元。
在主攻茶產業的同時,齊汪林又盯上了村里撂荒的農田。“蔣潭畈地勢開闊,可以用來打造田園風光。”于是他引進本地一家農業農場,在蔣潭畈種植有機水稻,開展試驗示范,引導農戶發展有機農業。有機稻米,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采取人工種植,雖然產量不高,但效益很好,每斤米可賣15元。該企業每年還利用田園風光,辦插秧節,吸引游客到蔣潭游玩。
43戶村民以土地入股,22名貧困戶在農場就業,農場每年可為村民創收15萬余元。在田間除草的貧困戶段本正說,他常年在農場務工,一年可獲得工資3萬多元。
蔣潭村地處深山,有很多優質老品種農作物,薏苡就是其中之一。該村種出的薏苡仁(薏仁米)味道香、容易煮,頗受桐城市民喜愛。村里幾乎每家都會種上1畝左右,供自家食用。齊汪林看到山里薏仁米在外頗受歡迎(每斤能賣十幾元),抱著保護老品種的念頭,他決定將薏苡發展為特色產業。他入戶宣傳,引導村民擴大種植規模,并承諾幫其銷售。“種薏苡,可以獲得產業獎補,還不愁銷路,我們都愿意種。”貧困戶朱全勝,往年只會種上1畝薏苡供自家吃,今年他家種了近6畝,收獲后將全部由齊汪林幫助銷售。蔣潭村薏苡的種植面積,今年已增加至200余畝。
幫村集體發展產業,培養產業帶頭人,是齊汪林作為科技特派員的職責。在指導產業發展之余,他還組織貧困戶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自種自養貧困戶技能培訓,并引導鄉親們學科技、用科技。貧困戶許世福利用所學的技能在葉屋組流轉農田種植桔梗等中藥材,齊汪林經常到他家的桔梗田查看,指導他科學用藥,防治病蟲害,并在網上幫他聯系桔梗銷路。如今,許世福的中藥材基地已擴大至30畝,他也成為當地中藥材種植的“土專家”。
產業發展欣欣向榮,2018年,蔣潭村全村脫貧,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86萬元。如今,科技助力脫貧已在桐城市的每個貧困村上演。今年,桐城市已組建4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認定了69名科技特派員,2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了科技特派員全覆蓋。科技特派員帶技術、帶項目進駐貧困村,宣講各項科技獎補政策,開展技術咨詢、指導、培訓等科技幫扶活動,幫助貧困戶理清一個發展思路、選準一個脫貧產業、聯系一條銷售渠道、傳授一門實用技術、找到一條就業門路,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查燦華 潘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