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三新村脫貧有“新路”
時間:2020-08-28
來源:安慶日報8月28日05版
一個深山小村,如何實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三新村給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在老產業里挖“新機”,發展多元化特色產業,并融合二、三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最終打造出三產融合的農業綜合體,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有效增收。
夏末初秋的午后,掩映在群山中的三新村,剛剛經過一場大雨洗禮,氣溫微涼、滿眼翠綠。三新村位于桐城市黃甲鎮,是一個地理位置偏遠、產業基礎薄弱的深度貧困村。2014年,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僅1.5萬元,全村386戶1230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9戶808人。
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三新村,經過一年多的調研,為三新村量身打造出近中遠期的產業規劃:近期重點推進香菇產業,申報“桐城桔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期引導村民發展地道中藥材產業;長跨度規劃農業綜合型企業,突破產業結構單一的瓶頸。
一個個產業落地生根,三新村有了顯著變化,2017年實現貧困村出列,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4.68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12535元。產業蒸蒸日上、生活欣欣向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正在這里有序銜接。
鄉村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從“難以維持”到“遍地開花”,香菇漸成優勢產業
走進三新村,一棟棟披著綠色外衣的鋼結構香菇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這10個香菇大棚,是我們籌集資金建設的,租給香菇種植大戶,村集體每年可獲得租金3萬元。”三新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倪行介紹,村后還有12個香菇大棚,也已建成發包給了種植大戶。香菇種植在三新村已初具規模。
香菇是三新村的傳統產業,上世紀90年代,村里有很多村民因為種植香菇掙了錢而搬出了大山。但到2000年左右,香菇種植規模開始急速萎縮,近些年,全村只有一戶菇農在堅持種香菇,種的量還很少,只有兩個大棚。
倪行下派到三新村后,深知要脫貧必須發展特色產業。他在調研中注意到了曾經種植紅火的香菇,也了解到了菇農不愿再發展香菇的原因:香菇對種植技術要求高,技術不好香菇產量低下,收成難保證;沒錢投資新建大棚,現有的簡易大棚夏天不散熱冬天不保溫,還扛不住風吹雪壓;怕銷路不好,種出來賣不出去,投資打水漂。
倪行發現,桐城市香菇種植基地很少,三新村完全可以重拾香菇產業。為了打消菇農的顧慮,他一一破解種植難題。沒有技術,他就聯系專業人員前來進行技術指導;沒有大棚,他就跑去扶貧辦、農委籌集來28萬元項目資金,由村里建好大棚,租給菇農種植;沒有銷路,他就借助幫扶單位桐城市市場監管局,聯系商超解決銷路。
劉昌義是三新村唯一一戶堅持種香菇的菇農,扶貧工作隊解決了種植香菇的技術、大棚和銷路等難題后,他決定先行先試,并擴大了自家的香菇種植規模。2019年初,占地2畝的10個大棚建成后,劉昌義承租大棚,種植了3萬多棒香菇菌棒。當年6月,第一批香菇產出,僅120平方米的單個香菇大棚一天就產出了260斤鮮香菇。喜人的豐收場景,讓劉昌義和倪行都松了口氣。
劉昌義種植香菇已有20多年,原先自建的簡易大棚,每年都會被大風吹倒,被雪壓塌,經常虧損,不敢擴大種植規模。“如今,村里建的大棚,冬天可保暖,夏天可降溫,再也不怕風吹雪壓,這不僅讓我降低了種植成本,還增加了利潤。”劉昌義說,去年他收獲香菇4.5萬斤,純賺了近20萬元。同時,還帶動貧困戶12人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他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在大棚里制作4層香菇架,已種植5萬棒香菇菌棒,預計年產香菇7.5萬斤,年產值將突破80萬元。
在大棚里忙活的70歲貧困戶胡祥伯,去年開始就在這務工,做些制作菌棒、采摘香菇的活兒,一年能掙2萬多元。
為了幫劉昌義延伸香菇產業鏈,倪行幫他申請了商標,引進了香菇烘干設備,還引導他印制包裝盒,制售干香菇,打造香菇品牌。
產業扶貧成效顯著,三新村因此獲得了更多的資金扶持。今年,黃甲鎮將桐城市委組織部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資金(55萬元)投放到了三新村,該村又新建了12棟香菇大棚(1560平方米,含5層香菇架),可容納10萬棒香菇?,F已建成發包給種植大戶,可為村集體年增收4萬元。
“我們鼓勵貧困戶從大戶手中轉包或自我發展,讓貧困戶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倪行說,接下來他們準備聯合周邊的楊頭、水嶺村,在三新村打造占地8畝的連片香菇產業基地,再建設20~30個高標準大棚,并引進香菇烘干、深加工等設備,預計年產業規模將達到600萬元以上。
因地制宜的“魅力”
為“桐城桔梗”申請地標,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三新村扶貧工作隊在調研中還發現,三新村有種植桔梗的歷史。桐城桔梗是地道中藥材,體大質堅,斷面菊花紋清晰,藥用價值超常,屬于同類中佳品。桔梗在黃甲山區種植歷史悠久,原《桐城縣志》對此早有記載。但因效益不好,近年來愿意種桔梗的人已經很少。在2017年之前,三新村僅有1名貧困戶在種植桔梗。
發展脫貧產業要因地制宜。經過一番調研論證,倪行覺得,桔梗種植是一個可行性很高的產業。怎樣讓它產生效益?他決定從申請地標、擦亮品牌開始。
產業培育來不得急功近利,需要經歷耐心的過程。2018年開始,倪行在幫扶單位——桐城市市場監管局的支持下,和村“兩委”一起,收集縣志、檢測報告等證明,寫文字材料,多次聯系對接,為桐城桔梗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目前地標已獲得《受通書》,即將申請成功。
“該地標申請成功后,可以提高桐城桔梗的辨識度和附加值,價格能上浮10%~90%。”倪行告訴記者,村集體率先試種了15畝桔梗,去年7月,桔梗成熟后,他們制成1斤干桔梗,寄給有關部門檢測有效成分,檢測結果顯示,該村仿野化種植的桔梗有效成分高出國標30%。
品牌和品質有了,倪行開始發動村民利用閑置零散土地種植桔梗,目前,三新村桔梗種植面積已達75畝。
為幫助村民解決桔梗的銷路,倪行和村“兩委”干部還前往亳州拜訪藥企,最終和一家藥企簽訂了桐城桔梗收購協議,協議明確三新村所產桔梗由該公司按照市場價統一收購。預計桔梗畝均收益可達2000元以上。
近幾年,隨著產業紛紛落地,從前只靠種植茶葉為生的三新村村民,開始有了更多選擇,到2019年底,該村僅有1戶1人未脫貧;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去年為34.68萬元,今年預計可突破50萬元。
脫貧之后,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更長遠的產業規劃。倪行經過多方考察發現,三新村的綠水青山,是可以長久挖掘的資源。他引來浙江客商到村,打造農業綜合體項目。三新村綜合體規劃面積1800余畝,預期投資1.1億元,規劃為6年,擬發展西湖龍井茶園、鮮果采摘園、中藥材基地、民宿、森林康養區等。目前一期已投資現金1400萬元,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有序進行。一期竣工后,可直接帶動25名貧困戶長期固定就業,季節性帶動120多名貧困戶短期就業。倪行說,項目三期全部建成后,可拉動全村村民就業從業,今后村民的收入肯定會再上一個臺階。(查燦華 潘月琴)